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9:49    次浏览
当我看到编辑转发过来的《妈妈山乡“留守”,家里有了暖暖爱》这组图片和文章时,心里暖烘烘的。作为一名关注儿童教育的心理学工作者,我一直关注留守儿童的信息。通常看到这类信息后有种无奈和无力感,就像文章中指出的一样,留守儿童现象既是个人的选择,也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大难题。对此,我常思考如何能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尽一点绵薄之力。当看到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有近百名的孩子母亲,放弃与丈夫一道在外打工,选择回乡就业,过着边上班边照顾孩子的生活时,我心里燃起了希望,仿佛迷失在莽莽森林时,豁然发现一条通往远处的小路。面临家庭经济发展与照顾孩子的双重挑战,这些进过城、见了世面,最终又返乡的妈妈们,她们勇于选择回家照顾孩子实属不易。我在钦佩这些妈妈之时,更为那些孩子感到庆幸!文中反复提到妈妈的“陪伴”和“交流”,我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一下,“陪伴”和“交流”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。从孩子呱呱坠地甚至更早的时期,妈妈对孩子的陪伴和交流就一直存在着,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“母婴依恋关系”。可靠的依恋关系通常指妈妈与孩子的关系,对于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。孩子通过跟直接养育者的关系来理解和解读与世界的关系,可靠的连续性依恋关系更容易让孩子体会到世界是温暖和安全的。留守现象容易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造成“断裂”,它给孩子带来极度的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。所有这些“不好的感觉”,大多数孩子会归因为“我不够好,所以爸爸妈妈才丢下我!不要我!”带着这样的自我评价,孩子就可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、扔不掉的包袱走向成人。最常见的现象是,孩子会一遍遍的通过事实(成绩、行为)来证明“我真的不好。”研究表明,养育过程中过早和突然的断裂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。这些伤害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是痛苦和持续的,而防卫这种痛苦的形式之一,就是孩子会过早的显示出一种成年人才有的“早熟和独立”,而这种独立是脆弱的。有的孩子会用一种“情感疏离”,来防止再一次受到这种伤害;还有的孩子总是企图通过照顾别人,来回避自己也有被照顾的需求。总之,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一旦造成“断裂”,就很难与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。他们在成年后,处理婚恋中的亲密关系时,也容易试图重复早年经验到的不安全关系,陷在痛苦的循环模式中不能自拔。当然,人格的形成并不总是这样对应简单的因果关系。环境、遗传和个体生长的动力都是我们成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,父母要尽力做到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。这个环境不是仅仅限于物质环境,它更多的是母亲的陪伴与交流,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的:“生命之初,母亲本身就是这个促进发展的环境。”妈妈最初的陪伴与交流,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。在这里,孩子可以“放心”地长大。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,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一棵根扎的很深的大树,任风雨飘摇,健康成长的机率总是高的。看着这些图片与文字,真为这些孩子们感到高兴,也向为了孩子做出这样决定的妈妈们致敬。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,关注他们的家庭健康!(陈香梅: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北佳心理工作室咨询师,擅长亲子关系调整与家庭咨询。